谈沤
doi:10.3969/
一、“沤”的词义探寻
《广韵》注“沤”有两个读音,分别为“乌候切,平侯,影。”和“乌侯切,去候,影。”当“沤”的读音为前者,词义明晰,多为“水中浮泡”;当“沤”的读音为后者,词义丰富,多取“浸泡”等义。本文仅探讨“沤”读去声时的词义。
先秦时期,楚方言词“沤”的本义为“浸泡”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:“沤其丝七日。”郑玄注:“沤,渐也。楚人曰沤,齐人曰涹。”《诗·陈风·东门之池》:“东门之池,可以沤麻。彼美淑姬,可与晤歌。东门之池,可以沤纻。彼美淑姬,可与晤语。东门之池,可以沤菅。彼美淑姬,可与晤言。”毛传:“沤,柔也。”《春秋左氏传·哀公》:“拘鄫人之沤菅者。”“沤”为“浸泡”。
秦汉时期,“沤”仍取“浸泡”之义。《汜胜之书·种麻篇》:“种枲太早,则刚坚、厚皮、多节;晚则皮不坚。宁失于早,不失于晚。获麻之法,穗勃勃如灰,拔之。夏至后二十日沤枲,枲和如丝。”《汉书·列传》:“卷薜芷与若惠兮,临湘渊而投之;棍申椒与菌桂兮,赴江湖而沤之。”颜师古注:“沤,渍也,今沤麻也。”许慎《说文·水部》:“沤,久渍也。”段注:“言久渍者,略别于渍也。上统言,此析言,互相足也。”
魏晋南北朝时期,“沤”除了“浸泡”还有“壅埋堆积”之义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“沤,渍也。”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麻》:“获欲净,沤欲清水,生熟合宜。”《名医别录·下品》卷三:“苎根寒。主治小儿赤丹。其渍苎汁治渴。根,安胎,贴热丹毒肿有效。沤苎汁,主消渴也。”《齐民要术》卷五:“凡非时之木,水沤一月,或火煏取干,虫皆不生。”《齐民要术》卷十:“桶子,大如鸡卵。三月花色,仍连着实。八九月熟。采取,盐酸沤之,其味酸酢;以蜜藏,滋味甜美。出交址。”“沤”为“浸泡”。
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二:“农夫止麦之化者,沤之以灰;圣人理万物之化者,济之以道:其然与;不然乎?”“沤”为“壅埋堆积”。
隋唐五代时期,“沤”取“浸泡”义。《广异记·刘众爱》:“爱反疑惧,恐或是人,因和网没沤麻池中。”秦系《题镜湖野老所居》:“沤苎成鱼网,枯根是酒卮。”王建《送于丹移家洺州》:“耕者求沃土,沤者求深源。”白居易《闲坐》:“沤麻池水里,晒枣日阳中。”元稹《台中鞫狱,忆开元观旧事,呈损之,兼赠周兄四十韵》:“阳坡自寻蕨,村沼看沤菅。”《四时纂要夏令》卷三:“温泉而沤者最为柔。”
宋辽金时期,“沤”由“浸泡(使之变软)”引申为“掩埋堆积(使之变质腐败)”。《资治通鉴》卷二百五十九:“百姓未入山时多沤藏者。”《碧岩录》卷六:“久向灌溪,及乎到来,只见个沤麻池。”《全宋诗》卷一一八〇:“菅麻已在沤,黍稷行可获。”《宋史·列传》:“邕被围四十二日,粮尽泉涸,人吸沤麻水以济渴,多病下痢,相枕藉以死,然讫无一叛者。”“沤”为“浸泡”。
《禾谱》记礼者曰:“仲夏之月,利以杀草,可以粪田畴,可以美土疆。盖耘除之草,
和泥渥漉,深埋禾苗根下,沤罨既久,地草腐烂而泥土肥美,嘉谷蕃茂矣。”北宋僧人文莹《玉壶清话》卷十:“下必有海马骨,水火俱不能毁,惟沤之腐糟随毁者乃是……积薪焚之,三日不动,以腐糟才沤之,遂烂焉。”宋代朱辅《溪蛮丛笑》:“牛榔木多浆,猫猺餐饥缺食,则先以火窖地,掘根置窖中,压以石,又用火沤熟,捣作饼饵,名沤榔。”“沤”为“掩埋堆积”。
元明清时期,“沤”仍保留“浸泡(使之变软)”之义,并由此引申出“掩埋堆积(使之腐烂)”、“烧柴草时燃烧不充分”、“长期憋闷在心里”等词义。《杨景贤·西游记》:“雨余匀罢芝麻地,咱去那沤麻池里澡洗。”《医方类聚·眼门》:“次用黄连一味为末,煎浓汁,热渫渍搭沤浸目上,渗半钱汁,口中觉若,疼痛自消,昏翳渐退甚佳。”《永乐大典》卷五百四十:“候芙蓉花开,带青秸沤过,取皮可代麻荣。”《永乐大典》卷一万三千一百九十四:“沤剥缉绩以为布,此盖美妇功之能事也。”《菽园杂记》卷十四:“剥重皮沤水中,一时取起,以铁刀戛去粗皮,阴干。”徐荣《岭南劝耕诗》:“沤藁及分秧,爱此处暑晴。”《水石缘》第三十段:“有田可稼,有桑可蚕,有麻可沤。”“沤”为“浸泡”。
李实《蜀语》:“草伏火中未然曰沤”中,“沤”表示“烧柴草时燃烧不充分”。
文章来源:《食品与发酵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spyfjgy.cn/qikandaodu/2021/0320/847.html
上一篇:食品智能包装的研究热点应用现状及展望
下一篇:十大语文差错